柠檬影视

    关心呵护留守儿童 让爱不缺席心不留守

    2024-05-15   阅读:172

      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的父母迫于生计必须去外地打工,而他们只能留在家里,没有时间与父母相伴,我们把这种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定义为留守儿童。

      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新型城镇化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等重大决策部署推进实施,各地大力推动返乡创业就业、就业扶贫、随迁子女就地入学等工作,为从源头上减少儿童留守现象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有数据显示,截至“十三五”末,全国共有农村留守儿童643.6万名。如何帮助这些“小候鸟”们幸福快乐地长大,牵动着无数人的心,更成为社会公共服务的发力点。

      据了解,农村留守儿童超过90%分布在中西部省份。家庭监护缺失问题比较突出。大部分留守儿童由(外)祖父母或亲朋监护的农村留守儿童监护情况较差。少数农村留守儿童辍学或尚未登记户口。

      生活方面: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普遍缺少父母的照顾,在营养状况、身体健康等方面容易被忽视。

      心理方面:由于亲情及心理关怀的缺失,许多儿童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长此以往,儿童容易与父母产生隔阂与陌生感。内心的封闭、情感的冷漠、行为的孤僻等问题也不同程度存在,易导致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教育方面:由于父母常年在外,祖辈文化水平往往不高,虽然能满足儿童的生活需求,但难以承担儿童学习方面的辅导督促任务,留守儿童在学习上容易出现问题。

      安全方面:留守儿童自身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有限,尤其在寒暑假期间,安全问题频发。

      然而,对于留守儿童现象需要辩证地看待。辩证地看待留守儿童现象,首先要厘清的是,父母缺场、亲子分离必然带来父母养育缺位、亲子关系断裂吗?江西师范大学教授吴重涵等学者从社会学视角出发,以农村留守儿童为主题进行调研和田野工作,发现他们的处境并不全然像人们印象中的是负面“受害者”,留守儿童在社会文化的熏陶、亲子关系的感知、学校与社区重要他人的替代中,形成了基于自身视角的亲代在位(指父母在孩子心里的位置)的认知图式,成为支持他们积极向上成长的力量。这一结论,对学校做好同留守儿童家庭的沟通与合作,理性选择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方法,具有启示意义。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组织实施“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发现留守儿童总体上形成了比较积极的价值观,对未来充满希望,向往城市生活,家庭关系良好,82.4%的留守儿童对未来充满希望,77.7%的留守儿童希望以后在城市生活,90.2%的留守儿童与母亲关系很好,89.4%的留守儿童与父亲关系很好,大多数留守儿童仍将母亲视为最重要的支持来源。

      教育是一项高公益属性的行业,如今,教育可以通过运用科技、网络的力量将优质教育资源传递到教育欠发达地区,更好地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进一步扩大教育公益的效果。在我国,公益教育还需要不断深耕,投入更多优质教育资源和研发力量,不断探索在线教育公益“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形式,切实为教育欠发达地区、农村地区学生和老师、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提供有效帮助。

      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以学校为单位,对留守儿童的生活思想、学习和家庭教育情况进行调查摸底。逐一登记造册,建立反映其进步与不足的成长记录档案,并实行动态跟踪及归档、分类管理、信息共通的工作程序,根据档案记录情况有效的做好工作。

      建立留守儿童家长联系热线。父母才是留守儿童的精神家园和支柱。学校如何建立与外地打工父母的沟通联系,是留守儿童家校协同沟通的必解难题。“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增强家长的监护责任,才能实现留守儿童问题的‘源头治理’。”民政部儿童福利司相关负责同志表示,民政部门将进一步推动健全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和困境儿童保障体系,促进“政府、家庭、学校、社会”四位一体关爱保护格局的形成,帮助留守儿童托举起更美好的明天。

      引导留守儿童的祖辈。农村留守儿童以隔代抚养为主,祖辈在养育过程中,如何处理孙辈和其父辈的关系,变得很重要。祖辈如果正面增进孙辈对其父母的情感体验,则祖辈在位和亲代在位可以共同促进儿童的成长;反之,祖辈的养育有可能事倍而功半。

      招募学校老师、社会爱心人士等担任“爱心爸爸”“爱心妈妈”,每个月至少开展谈心交流,入户看望。组织心理专业社工人员,为精神关怀缺失、遭受心理创伤等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及其家庭,有针对性地开展人际调适、精神慰藉、心理疏导、人格健康成长等关爱服务。

      社会的美好和和谐需要公益的力量,需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公益组织参与,切实把留守儿童所需要的关怀和温暖送到他们身边,为助力帮扶困境少年儿童及农村留守儿童发挥共同的力量。当前,在面临资金、人才等诸多发展难题的同时,不少社会公益组织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创新了服务模式。

      活力社区是一家成立于2006年的公益组织,愿景是“每个孩子都有充满活力的未来”,致力于为困境儿童特别是流动与留守儿童创造安全、有爱且有益的成长环境。活力亲子园通过开展免费的亲子活动和家长活动,促进积极的亲子互动增加,改善家长的育儿行为,提升育儿效能并为家长提供更多支持,通过家长意识和行为改变促进孩子的早期发展。截至2021年4月底,活力社区已经累计在全国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00个项目点,为超过4.4万名流动及留守儿童和家长提供亲子服务。

      与活力亲子园侧重城镇流动和留守儿童群体相比,北京春晖博爱儿童救助公益基金会发起的春晖守望项目,则将目光投向偏远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该基金会秘书长刘珊介绍,春晖守望项目依托儿童中心和入户家访,通过育儿技能培训、亲子互动培训和社区参与活动3个方面的内容,整合家庭和社区的力量,在改变照料者行为的同时,为儿童营造了一个滋养型的社区环境和家庭生态环境,促进他们在身体、语言、认知、社交和情感领域的全面发展。

      澳门同济慈善会北京办事处负责人李黎表示,为了让0~3岁流动和留守儿童及其家庭获得有力的早期家庭科学养育支持和充分发展,我国已经有了许多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但是在服务供给上相对庞大的需求还是面临着资源、的挑战。

      李黎指出,政府在这一领域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比如陕西有一些县政府采取了积极的行动为这些儿童提供公共服务,全国各地也有来自妇联、教育部门、卫健部门的基层政府以场地、资金等方式支持此类公益项目。“未来期待国家政策能进一步打通,集合政府、社区和社会公益组织更多力量参与其中。”

    新媒体